2017/8/22 17:48
花椒是我國傳統的調味料之一,能夠增添食物的鮮香。《詩經·周頌》中就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的說法。數據顯示,中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喜愛吃花椒,按人均年消費500克計算,每年全國花椒調味品用量在22萬噸左右,僅火鍋店年消費量就達1.68萬噸。東南亞和日本家庭對花椒的年消費需求也在3萬噸以上。
8月19日,第二屆中國·韓城國際花椒節在“花椒之都”韓城開幕,活動同期舉辦了“一帶一路”雙椒論壇和麻辣食品展。專家表示,花椒可作為一種全球健康調味品進行推廣。“一帶一路”倡議為花椒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必將加快中國飲食文化的向外傳播,擴大花椒的消費空間,帶動花椒產業的快速發展。
品牌造勢 平臺助力換擋提速
韓城花椒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栽植歷史,已形成“百里千萬株花椒林帶”的廣袤景象。在韓城國際花椒節開幕式上,韓城市委書記李智遠介紹,大紅袍花椒是韓城市的名優特產,“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獨特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大紅袍花椒“粒大肉厚、色澤鮮艷、香氣濃郁、麻味純正”的品質。目前全市已建成了百里4000萬株花椒生產基地,2016年花椒總產量達2400萬公斤,約占全國花椒產量的1/6,總產值達22億元。
隨著種植、采收技術的不斷更新,韓城花椒產量穩步提高,每年如此龐大的產量如何進行消化,這不僅需要通過品牌培育拉動貿易往來,也需要依托平臺建設帶動合作交流。
為保證韓城花椒種植農戶的根本利益,加速當地花椒加工企業的發展,實現韓城花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2015年開始韓城開始投資建設占地1200多畝的國家級花椒產業園區——芝陽鎮花椒產業園區。經過兩年的建設,產業園部分功能區已經建設完成。
韓城市市長褚錦鋒表示,園區的投入使用將為韓城花椒與國內外的貿易往來、技術引入等提供全新的平臺,也進一步將這個對當地經濟和產業扶貧作出突出貢獻的小小花椒推向了更大的舞臺。
韓城作為“中國花椒之鄉”,當地特有的“韓城大紅袍花椒”成為中國馳名商標。開幕式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韓城市“中國花椒之都”牌匾。國家林業局林改司司長劉拓表示,小小花椒粒成就大產業,花椒不僅是生態產業,也是富民產業,易于栽培管理,不與農爭地,精深加工后市場前景廣闊,有利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韓城市破解花椒產業傳統發展模式存在的瓶頸,集花椒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人才、平臺等各種要素資源,加速整合成更為成熟的產業鏈,使花椒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的大產業。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嶶表示,授予“花椒之都”,體現了韓城花椒的區域優勢,而這種原料優勢應與科技優勢相結合,引入更多的科技資源,助力花椒精深加工產業發展。
據介紹,來自全國各地400多名參會代表參加了花椒節開幕式,花椒節期間共有80余家花椒貿易、加工及食品企業參與“麻辣食品展”展示。各食品企業展出的麻辣食品讓參會代表感受到了花椒原料產品應用的巨大空間。
破局解題 科技支撐產業升級
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在大力發展花椒產業,花椒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韓城花椒產業發展也遇到諸多難題。在8月19日舉行“一帶一路”雙椒論壇上,國內外的專家為花椒產業健康發展破局解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院長、教授魏安智表示,目前,各地均把發展花椒作為實施精準扶貧工程的首選樹種。但是存在不分區域、品種而大面積栽植的情況,缺乏科學規劃,造成品種混雜,栽植成活率低、病蟲危害嚴重,低產、低效。
“目前我國花椒有很多品種,如大紅袍、小紅袍、大花椒、狗椒等,分類依據不同,各地叫法較多,常導致花椒品種名稱混淆、品種應用混雜。而花椒長期種子繁育的結果,導致種質變異,品種退化,標準化生產程度低,花椒單產仍然較低。”魏安智說。
采收方面,花椒的傳統采收方式以人工手摘為主,每年花椒采收需10萬椒農,采摘成本不斷提高。加工方面,企業規模小,花椒加工利用率低,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延伸。
魏安智建議,要選育推廣現代良種,建立和完善花椒安全生產與檢測體系,加快花椒精深加工技術及產品的研發,開發花椒在醫藥、農藥、化工等方面的新產品,擴大花椒產業發展空間,同時研發花椒機械化采收技術,解決花椒采摘成本高、采摘難的問題。
針對花椒采摘問題,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葉萌介紹,四川、重慶大部分地區采用了青花椒大枝采收修剪創新技術,將枝條修剪與果實采摘一步完成,在解決降低勞動強度和難度問題的同時,產量提高10-20%。葉萌表示,該技術并非適用于所有地區。因此,從花椒產業大局來看,應加強區域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優勢互補,探索出適合區域特色產品應用的新技術、新手段。
花椒各品種樹體形態基本相似,不易辯別,但不同果實各組分存在差別,導致品質差異較大,經濟效益懸殊。陜西韓城太空花椒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耀軍通過對花椒揮發油含量、麻味物質含量、農藥殘留檢測、重金屬、二氧化硫、輻照影響等量化指標進行匯總,分析了不同品質花椒與市場貿易的關系。他指出,花椒存在傳承難,企業采購難,品質保證難,重金屬、農殘等食品安全標準不全面等方面的問題。應完善花椒相關檢測方法,以產地冷庫為平臺,建立花椒全產業鏈追溯,實現品質無縫監管。而針對市場出現的摻雜等問題,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首席科學家V. Prakash則建議建立花椒的指紋圖譜,分析不同花椒之間的特異性差異,通過微觀指標來辨別產品的真偽,從而規范宏觀市場,保護區域特色產品品牌形象,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花椒渾身都是寶,又有著“藥食同源”的特殊身份,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目前,從韓城當地的產品應用來看,有花椒油、花椒芽菜醬等諸多產品,但市場知名度較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陜西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原雙進建議,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造、管護現有花椒園為重點,加快粗放經營模式向標準化、集約化、良種化的產業經營模式轉變,加大花椒名牌產品的培育力度,全面提高陜西花椒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