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16
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在農業生產上有個“農時”問題,不誤農時才能喜慶豐收。而在智力和體質投資上也有個“人時”問題,不誤“人時”才能體質健壯、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和工作。
18~25歲這一年齡段,正處于生命鼎盛時期,許多青年人自恃體力強、精力盛,偶然患病,毫不介意,更談不上勞逸結合,進行自我保健。可是從年齡上講,35歲左右體質和生理功能衰減的轉折期已悄然來臨。長期超負荷運轉,無暇鍛煉,營養也跟不上,生活再不規律,疾病便會趁虛而入,未老先衰,就錯過了體質投資的“入時”。
專家針對青壯年常易出現的幾種病癥進行飲食上的指導:
肥胖
在人的一生中易于發胖年齡段分別為:嬰兒期、青春期、20歲前后的女性、第一次產褥期和絕經后的婦女、25~40歲之間的男性。在這幾個階段正是體內脂肪積聚的敏感期。看來,青壯年期是很容易“發福”的!
我們在與友人的寒暄中常把“胖”、“發福”、“營養好”劃上等號,夸朋友“胖”是有福氣、吃得好。但要從醫學或營養學來考慮,過度肥胖既不算“福”也不能算作“營養好”,反而要劃為“營養不良”。因為營養不良既包括營養缺乏,又包括營養過剩。肥胖不就是因營養過剩引起的嗎?既然如此,減肥就要從營養治療開始。
1、減肥時熱能攝入量不要減得過猛,應根據承受能力開始先減一些,隨后再減至使體重接近正常值時即可。如果每日能減少熱能2092~4184千焦,一周就可以減450~900克體重。每2092~4184千焦熱能折合成食物每日約減少主食100~200克加烹調油15~30克或主食50~100克加瘦肉50~100克和花生、瓜子等50~100克。減肥一般是開始降得快,隨后減慢。但不管怎樣,如果能堅持下來,一年減10余千克是完全可能的。
2、蛋白質必須充足。每天都應該吃些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瘦肉、蛋類、乳類或黃豆及豆制品。
3、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要適當減少,因為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可轉化為脂肪。主食量一般每天控制在250克以下,不宜低于150克。另外,在飲食中要禁食或少食糖果甜食、飲料。
4、脂肪的進食量必須降低。脂肪產熱量高,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飲食中的脂肪包括烹調油、肉、蛋、乳、豆等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每天烹調用油要限制在10~15克。
5、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要供給充足。每天的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新鮮蔬菜,一般是50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