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14
氣溫驟降,感冒“升溫”。感冒這種說大不大的病,很多人都愿意在家自己“解決”,尤其是食療,各地都有自己的驗方。其實,針對不同類型的感冒和表現不出的不同癥狀,食療方也是大不相同的。
感冒時最關鍵的是“按體質和時間吃”。對于食療養生相當有研究的臺灣中西醫師廖桂聲認為,感冒食療應該隨著病程而轉變,有些食物是適合平時調養的,但碰上發炎或已染上流行性感冒時,最好別吃。
感冒初期:
輕度風寒感冒喝紅糖姜湯:生姜10克切片加水煮沸,加紅糖15克趁熱服。
在冬天若不慎感染風寒,喝一碗紅糖姜湯微微出汗,確有祛寒邪之療效。姜中的姜辣素、姜油酮可以發汗,趕走體內蓄積的熱氣,尤其是水分較少的老姜,促進血液循環效果更好,添加紅糖則可補充熱量。但姜湯只適用于外感風寒,得了熱傷風的人,則不適合飲用。而且,姜會促進血液循環,若有發炎、出血情形,也不要吃。
發炎或染上流行性感冒:
一般出現咽喉腫痛、流鼻涕或痰液黃稠、發熱高燒等炎癥反應時,不宜吃補藥,如人參、當歸、黃芪及麻油等,以免火上加油,讓病情更重。中醫認為,性寒的水果如西瓜、梨等具有解熱作用,可以用來“熄火”。
此外,中醫古籍中記載的蔥豉湯,除可緩解頭痛鼻塞,對于發燒的人也有幫助。做法是取青蔥蔥白部分,加上豆豉煮湯。蔥白具有發汗功效,其中的蘋果酸、磷酸等會刺激血液循環,發汗的效果比姜湯更快;發酵的豆豉則可補充體內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