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07
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市60歲~80歲的老人中有六成營養不良;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對1211名離休干部隨訪15年的結果發現,高脂血癥者多達411人(占樣本量1/3)。與此同時,還有資料顯示,由于營養不良,老年人貧血患病率高達30%。
對此,營養科專家表示: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均會導致老年人代謝障礙,從而加速衰老的進程。“常見老年病像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痛風、骨質疏松等其實都與營養因素存在關聯。”廣州軍區總醫院營養科主任邱小文教授表示。
味覺下降老人越吃越咸
“現在連很多兒童、年輕人都難以保持營養均衡,更別說進入衰退期的老人了。”邱小文告訴記者,隨著人慢慢步入老年,其自身營養需求可能受到多方因素干擾,從而影響人體的正常吸收。
“首先就是代謝功能的改變。人老了以后消化系統也會不停老化。像牙齒缺失、唾液與咀嚼能力下降、胃酸減少和消化能力衰退、腸道運轉與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排便能力降低等,這些都會妨礙營養吸收。”邱小文介紹,其次,人體性激素水平也在不斷下降,而且蛋白質合成減少,由此加重身體各個器官的衰老。
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各種慢性病以及正在使用的藥物也會干擾營養的吸收以及正常的新陳代謝。邱小文指出,如果老人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偏低,將直接導致營養不良和機體抵抗力降低;如果鈣攝入不足,則會帶來骨質疏松、骨折;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會引起體內必需的維生素不夠,如核黃素、維生素 B12、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C等達不到推薦量,從而影響健康;如果口味較重,油、鹽、糖攝入太多,則可能引起肥胖等征兆。“老人味蕾功能逐漸減弱,可能會越來越吃不出菜的味道。有的子女會發現父母做的菜過咸或過甜,其實就是因為老人總覺得口味淡而放了過多的油、鹽等調料。”曾有調查發現,國內某地區老人每天的食鹽量近9克,大大超出世衛推薦的6克標準。
多種不良習慣 造成老人營養不均衡
除了自然生理退化導致老人的營養需求難以得到合理供給外,日常生活中各種不良行為習慣也逐步讓老人偏離健康營養吸收的軌道:
圖省事,一天只做一頓飯。不少“空巢”老人腿腳不方便,為節約時間和精力,一天只做一頓飯,一次把三餐全部搞定。這樣的飲食結構往往十分單調,早、中、晚都吃一模一樣的菜,而且菜不新鮮,營養成分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人體會缺失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
為節約,什么菜便宜買什么。一段時間以來,肉菜價格漲跌幅度非常大。為此,部分退休在家、經濟拮據的老人很可能為貪便宜,在一段時間內只挑最廉價的菜購買,還可能把一些不太新鮮的蔬菜或含脂肪、膽固醇過高的肉皮也一同下鍋進食。而這些都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營養相對過剩。
補償心理猛吃好的。不少老人年輕時條件艱苦、吃不飽穿不暖,進入晚年后生活悠閑,自然會有補償心理產生,外加子女、親朋可能在過年過節拎上大堆補品給老人進食,在難以掌握科學膳食分寸的前提下很可能大補猛吃而導致營養過剩。
中國老人長期堅持喝乳制品者比例較少。由于喝奶、吃蔬菜水果不夠,老人可能存在多種微量元素攝入不足,最嚴重的就是缺鈣。老人對鈣的需求量相對較高,而多數老人平均每天攝入僅有500毫克鈣,只是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1000毫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