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8 18:16
夏季進入三伏天,氣溫多超過35℃,陽氣達到最盛,此時飲食不當很容易造成上火。中醫借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癥狀,并認為“火”的病理可分虛、實兩大類。
常見的“上火”癥狀:
1、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癥狀。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藥物清心瀉火。
2、肝火:有些人心胸狹窄,常郁郁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氣機郁滯,肝郁化火上炎,表現為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干、胸悶脅疼。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藥物調治,可獲良效。
3、胃火:由于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癥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黃連等藥物瀉胃清火。
4、肺火:因氣候驟然變化,感受外邪,邪氣入肺化熱,從而引發肺火旺盛,這在老年群體中比較多見。其表現主要是呼吸急促、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藥物清肺火。
擴展閱讀:南瓜的食用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