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03
在日前舉行的“2008中國幼兒營養與健康研討會”上,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翟鳳英教授指出,幼兒期的身體及智力發育往往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均衡的營養結構則是身體及智力發育的基礎。雖然調查顯示中國父母已經有意識地為幼兒添加營養,但幼兒營養不均衡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她指出,在幼兒斷母乳后,家長應該根據2007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幼兒篇為孩子保持營養結構的均衡。
醫學指導/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翟鳳英教授
一歲幼兒貧血發生率高達28%
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對幼兒發育極為重要的維生素A、B1、B2、C以及鈣、鋅等礦物質的攝入都達不到幼兒的營養需求,其中2~3歲組幼兒每天攝入的鈣質只剛剛超過200毫克,比起2007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幼兒篇推薦的每日攝入量,前者僅為后者的約1/3。調查還顯示,我國1歲幼兒貧血的發生率高達26%~28%,對此翟鳳英解釋:“現在不少母親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給他們停了母乳,但能提供均衡營養的輔食又沒有及時跟上,于是營養在1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斷層’,使這個年齡段幼兒的貧血發生率如此之高?!?/P>
除了身體矮小,營養缺乏更嚴重的后果是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然而相比起肢體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遲緩更難被家長察覺。據了解,還在媽媽的肚子里時,孩子的腦細胞就已經形成,然而要等到出生后才逐漸成熟。到4歲時,孩子一生中一半的智力潛能已經發育完成。所以,營養是幼兒期的智力啟蒙的物質基礎。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營養缺乏以外,營養過度也正在威脅著越來越多幼兒的健康。翟鳳英表示,世界各地幼兒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都在不斷上升,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膳食結構逐漸向營養失衡(即營養過度)轉變,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埋下“導火線”。